大数据博览会已成功举办十届。盛亚亿 摄
本报讯(记者 杨学安)“想象一下,在山区的村镇卫生室,深夜有位老人感觉视力模糊,过去他可能需要去百公里外的中心医院,但现在通过我们的AI系统,几分钟内就能获得一份接近顶尖眼科专家水平的眼底筛查报告。”7月17日,在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优强企业赴黔投资的项目路演对接会上,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博士姜子义向参会者这样描绘未来的场景。 该项目运用AI大模型技术解决医疗数据多模态难题,并通过智能化诊疗流程,降低慢性病诊疗设备的使用成本,增大基层临床覆盖面,提升效率及准确度。目前,姜子义及其团队正在与贵阳市卫健委和遵义市卫健委探讨后续合作事宜。 姜子义说:“我们开发‘两慢’病(高血压、糖尿病)及眼底疾病AI诊疗模型的初衷,就是希望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将中国顶尖医疗专家的诊疗能力,实实在在送到基层。” 该模型的核心优势在于其训练数据的“顶尖基因”。姜子义说,这个模型依托国家眼科标准数据库,并与多家国家级医学中心紧密合作,由国内顶级眼科专家亲自进行专业筛查和标注。 姜子义说,基层百姓的需求是全天候的,以往依靠专家“下基层”或远程会诊,存在时间和人力的双重限制,“而我们的AI模型,就像一个不知疲倦、随时在岗的‘数字专家’,它能将顶尖专家的诊断能力,转化为7x24小时的服务,覆盖到最偏远的地方,当患者的需要在哪里,它就在哪里。” 除了时间上的优势,AI在诊断准确度和成本控制方面更具潜力。例如,高血压最早期在眼底的表现是血管狭窄和硬化,这些细微变化人眼难以察觉,但AI能精准捕捉。姜子义说,在人类肉眼难以辨识的微小病变阶段,AI却能发现,因此诊断更精准、更前置、更便宜。 “筛查成本的大幅下降,意味着我们能够让基层老百姓,尤其是像山区这样的欠发达地区的群众,用几十块钱,就能享受到原本需要数千元且依赖顶级专家才能获得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服务,让‘质量好又便宜’的普惠医疗真正实现。”姜子义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