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刚过,毕节群山间升腾起薄雾。一大早,贵州大学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博士村长”团队成员、农药学专业博士生李建专已背上实验设备,带着新型药剂,在田间地头为农户细致讲解新药剂的特性与使用方法。
“在宋宝安院士带领下,我们经过上千次反复试验,成功创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杀菌剂——20%截短侧耳素悬浮剂。”李建专介绍,田间试验显示,该药剂防治效果显著,防效高达75%。
作为我国农药领域首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宋宝安院士领衔的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自2022年获批以来,持续深耕绿色农药研发一线,近3年来成功研发香草硫缩病醚、异唑虫嘧啶等20个绿色农药新品种,培育10余个候选药剂,为贵州农业绿色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以教育之强支撑服务高质量发展。贵州持续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紧紧围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不断提升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以教育服务能级的升级,助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近期,贵州理工智矿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周波正带领团队加紧开展“急倾斜煤层安全开采技术”相关实验。今年,贵州理工学院矿业工程学院将“一种便于搬运的折叠液压巷道支护装置”等7项专利,以及“煤矿巷道再造承载结构全空间协同支护技术”等2项专有技术,以技术许可方式作价1800万元转让给该公司。
“这项技术重点解决矿压控制、煤与瓦斯突出防治等关键难题,提出定制化开采方案,保障高倾角煤层安全回采。”周波表示,项目在安全保障、效率提升和体系创新上实现多项突破,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5000万元。
今年3月,贵州全安密灵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新型起爆器一经上市便引发行业关注。其核心芯片,正是源自贵州师范大学的科研成果。
“我们依托‘新型起爆器软硬件关键技术开发研究’项目,成功实现起爆器芯片国产替代。”项目主持人、贵州师范大学副教授王德贵说,替代后,这款新型起爆器不仅能同时兼容多代电子雷管,在高压、高温、潮湿等极端环境的表现更加稳定,同时在产品智能化、安全性、维护便捷性等方面也得到升级。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强化校企科研合作,增强协同、搭建平台、打通堵点,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产教融合锻造能工巧匠
9月18日,贵州理工学院与贵州能源集团合作共建的“卓越工程师班”开班。双方将围绕现代煤化工、清洁能源开发等方向,从全日制本科二、三年级中选拔优秀学生,开展为期2至3年的联合培养。
贵州理工学院党委书记肖建宗表示,该班不仅为学生搭建起“立足贵州、服务产业、面向全国”的成长阶梯,也将为贵州能源行业转型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贵州交通职业大学汽车工程系,通过与奥迪、特斯拉等13家知名车企合作开设订单班,该系每届600多名学生尚未毕业就被预订一空,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
2023级特斯拉订单班学生管懿懿说:“在订单班中学到的相关技能,可以拓展到不同职业岗位中,带来更多可能性。未来不管是入职特斯拉,还是投身其他新能源车企,都能让我有一个非常好的就业前景。”
高水平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是衡量教育有力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培养产业发展急需人才
面对智能化采矿人才短缺的产业“痛点”,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今年新增智能采矿工程专业,首期招生50人。
“相比于传统采矿专业,新专业在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上发生变化。”该院智能采矿工程专业负责人王建华表示,在智能采矿学、矿山压力与智能感知控制、矿井灾害智能防控、矿山智能通风等核心课程熏陶下,该专业学生将成为在智能煤矿开采及相关领域从事工程技术与施工、生产与技术管理、安全监察及科学研究等相关工作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在贵州轻工职业大学,面对“双高计划”专业群申报的抉择,学校毅然放弃传统强势的酿酒专业群,选择以“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群进行申报。
“专业设置必须紧跟产业发展。”贵州轻工职业大学党委委员、副院长王珂佳说,5年来,以大数据技术专业群建设为引领,学校已累计为贵州培养紧缺人才1.28万人,其中大数据产业人才超4000人,有力支撑了国家战略和贵州现代工业体系建设。
学科优势对接产业痛点。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
贵州践行产业急需什么,高校就培养什么的原则。去年,我省21所高校新增37个备案本科专业,“工学”以24个新增专业的绝对优势占据主导(占比超64%),形成与贵州重点发展的数字经济、高端制造、新能源等产业高度契合的专业矩阵,凸显贵州立足区域特色、服务产业升级的战略布局。(记者 袁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