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堡村文琴戏传承人正在作登台前的排练。
文琴戏演出剧照。
李德玉向队友认真传授文琴习唱功。
扬琴是文琴戏不可或缺的乐器。
李德玉在东风镇乌当小学教授学生唱文琴戏。
“黄梅天,忽雨又忽晴,新鲜菌子满坡生,青黄不接菜难找,掏点送你表表心……”7月7日上午,在乌当区东风镇头堡村,一阵悠扬顿挫的戏剧唱腔从村文化活动室传出来,那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美妙嗓音在扬琴、二胡、笛子、鼓、锣等乐器的伴奏下更加悦耳动听。这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德玉和老队友们在排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琴戏,一小时后,他们就要在村里的一场民俗活动中为四面八方来的旅客演出。
文琴戏,又称“文琴坐唱”,民间也称“贵州文琴”“贵州弹词”等,以扬琴伴奏,以分角坐唱、坐堂清唱的形式表演。《黔剧史话》记载:扬琴约在18世纪末清乾、嘉年间传入贵州,最初只在士大夫文人间流行,被称为“文人雅士之乐”。清光绪年间,扬琴演奏在贵阳流行,并逐渐成为“市井之乐”。扬琴传入贵阳后,在流行的过程中,逐渐吸收了地方戏中的音乐和唱腔,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戏种——文琴戏。
据了解,文琴戏演唱形式为分角色坐唱,以生、旦、净、末、丑分行。生角分小生、须生、老生;旦角分花旦、摇旦、青衣;净角分文净、武净;丑角分文丑、武丑,统称小花脸或小丑;末角不分色。伴奏乐器曾经只用扬琴,后来发展到二胡、京胡、琵琶、板胡、月琴、三弦、鼓、板、锣等,音乐变化更为丰富。
文琴戏唱本中的人物为一人一角,唱者站立捧本演唱,唱腔分二板、三板、扬调、苦禀调。伴奏以扬调为主,伴奏旋律和唱腔相同,突出唱词、让字跟腔,词腔由扬琴细声跟腔,过门为齐奏。
文琴戏结构严谨、故事性强、语言生动,讲求刻画人物,除具有独特艺术价值外,还具有丰富的文学、历史学、民俗学等价值,在贵州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
文琴戏传统经典剧目有很多,如《秦娘美》《单刀赴会》《千里走单骑》《贾宝玉吊潇湘》《黛玉葬花》等。随着时代的变迁,文琴戏表演者还创作出了《太阳出来喜洋洋》《我的家乡在乌当》《过年》《回娘家》等反映现代生活的剧目。
1883年,文琴戏流入今贵阳市乌当区东风镇头堡村,在一辈辈传承人的坚守下,头堡村文琴戏传承至今,并保留当初的市井气息:朴素的乐器、服装、道具,不挑剔演出场地,随时随地可演,已是头堡村民间习俗活动不可缺少的文化和精神支柱。
今年70岁的李德玉老人一生与文琴戏结缘,她从15岁开始就参加“文琴坐唱班”宣传队,参与文琴戏的剧目学习、演出至今。
多年来,无数次的文琴戏表演让李德玉对每个剧目的唱词都烂熟于心。即便如此,她每次登台演出前,无论台面大小,都要和队友们排练若干次。在她看来,登上了舞台,表演不出错是绝不能逾越的底线。
为了将文琴戏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李德玉和队友们还定期到东风镇乌当小学等多所学校为学生授课,让孩子们感受文琴戏的魅力。每当看到孩子们对文琴戏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李德玉都会很欣慰:头堡村的文琴戏未来可期。(记者 徐其飞 文/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